BNEF中国政策解读 | 和固定煤电标杆上网电价说“再见”!
中国宣布不再实行固定的煤电标杆上网电价制度,改为“基准+上下浮动”制度。新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性政策,最终促使煤电全面走向市场化。煤电行业营收将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;其它发电技术也终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特别是对标煤电上网电价的发电领域。
1
改革缘起
本轮的电力市场改革始于2015年,最初政策是允许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签订“直购电”协议,中间可有售电公司作为中介,而不再通过传统的电网公司统购统销。这被认为是致力于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面,旨在降低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。
到2018年,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当中已有32%实现了市场化(即电价不采用政府指定的目录电价),但仍由于种种原因而低于预期的40%目标。为了加速市场化进程,故决定改革固定的煤电标杆电价。
2
最新发布
国家发改委于10月24日发布了标杆电价改革的正式文件,其中提到新机制将采用原来的标杆作为“基准价”、以及允许上浮和下浮的百分比空间。实际价格将在这个范围内由发电企业和终端用户进行协商。而在过去,所谓“煤电联动”的定价机制,其实更像是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,并未及时进行更新、有效反映煤价的变动。
“基准价”和浮动空间均将由国家发改委决定。从2020年开始,每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准价等于原来的煤电标杆(除浙江省2019年更新之外,其它省份最近更新是在2017年),上浮不超过10%,或下浮不超过15%。
省级政府今后将可以决定自己的浮动幅度(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),并于每年11月15日前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审批。而为了实现中央政府此前承诺的降电价的总目标,2020年暂不允许上浮。
3
分析解读
浮动标杆新机制实际上是一项旨在实现全面市场化的过渡性政策,只适用于尚未市场化的煤电发电量。(以2018年数字看,约占煤电发电量的60%)40%已实现市场化的电量,价格由用户和发电企业协商决定、或交易得出,不受此次改革幅度的限制。
发电企业从电网获得的计划电量,其实已在逐年减少。在新机制下,这部分计划电量将不再享受固定的标杆电价,改为市场决定的浮动电价。
BNEF预期,平均的市场化电价将可能有所回升,这是因为发电企业再也没有保障固定售价的计划电量,只好在市场化价格当中争取有利条件。有消息称,各省的价格下限将不可能低于市场化交易电量的均价。这就意味着,发电企业会尝试在市场中协商一个较高的价格,以免计划电量的电价一并受到下行压力。
在改革过程中,本来可取消计划电量,避免制造“计划+市场”的双轨制情况;但是,此前出于循序渐进、稳妥改革的考虑,计划利用小时数只是逐步降低,而没有一步取消。BNEF预期,未来仍将始终会有小部分的电量(例如热电联产)维持优先保障地位,始终获得固定的电价。
4
其他影响
新机制目前不会影响其他发电技术,不论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的部分。对于市场化部分,各省仍将沿用原来的电价规则。对于非市场化的电量,则需要分情况讨论:
1. 2020年之前已经运行和实现并网的可再生能源项目,仍会按照基准价从电网获得电费收益,也会从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获得补贴;
2. 水电仍将按原有的上网电价执行;
3. 气电上网电价将控制在各省的煤电基准价上350元/兆瓦时以内;
4. 今后新投产的核电机组将获得煤电基准价或核电标杆上网电价(430元/兆瓦时)中的较低者。